分类列表
探索"土地换保障" 破解农村养老难题

老有所养,是基本的民生需求,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在老有所养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但农村老年群体仍面临一些较为现实的养老难题。以新一轮的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为契机,探索农村养老以“土地换保障”具体实施方案,破局农村养老制度改革。


农村居民“老无所养”


由于个人储蓄有限,养老金制度建立较晚,保障水平较低,利用劳作获取收入仍是很多农村老人的现实选择和主要收入来源。在此过程中,农村的各类土地起到了“隐形社保”的作用,但是仍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老人随着年龄增加或者疾病缠身,劳动能力会逐渐衰退,最终丧失收入来源。一些没有子女的老人只能依靠低保、“五保”勉强度日,老无所依。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土地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的财产权利,但长期以来囿于法律规定,土地只能发挥生产资料的作用,却无法充分发挥财产权利的作用,这是导致农村老人一旦停止劳作就丧失收入来源,缺乏养老保障的重要原因之一。


利用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破解农民养老问题


在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

2019年8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土地管理法修正。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公布,其中提到要加快修改完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建立公平合理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

可以说,这开启了新一轮的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篇章,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发挥农村土地财产权利作用破除了法律障碍,改革的红利将改善农村老人的经济弱势地位。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法律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对集体资产的股份权等以土地为核心的财产权利,而这些财产权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土地换保障”。

比如可以由农村居民与政府签署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协议,在考虑未来土地增值因素后确定补偿资金,由政府分期支付,农村居民在世期间宅基地和地上房屋仍然归其使用,去世后由政府收回,农民既享受了土地增值收益,而政府也可以通过回收的建设用地和指标在土地市场上进行交易获取资金,形成闭环。


分享到